1. 国足为什么踢得那么烂,为什么国足球员收入越来越高?
国足收入越来越高,球员的技术越来越差。这说明了金钱拯救不了中国足球,只会原地踏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一切都向钱看的指导思想来统领足球,看似狼烟四起、硝烟弥漫、各俱乐部的联赛此起彼伏,但全是忽悠人的战略。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招牌,二十多年了,洋教练走了一拨又一拨,中国的足球队是每况愈下,最终一败涂地,成了世界级的笑话。在全国各行各业都突飞猛进的大好形势下,在中国女排又一次勇夺世界杯冠军的前提下,中国足球队使无数个球迷陷入绝望,使全国人民颜面扫地!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振雄风,广招人才,从全国校园里抓起,培养热爱足球、热爱祖国的人才尖子组成国家队,严格科学训练,一定会改变现在的面貌。
2. 中国一些体育项目的发展可能还不如足球?
首先,因为除足球篮球外,中国的体育人材培养都是举国体制,你没法喷也不能喷也没媒体敢喷。
其次,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在全世界受重视的程度最高,也最能吸引眼球而且极具商业价值,所以足球发展的不好更容易被更多人关注到并且谈论。曝光度决定了一个事件是否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举个例子,并不是拐卖妇女儿童的事件以前比现在少或者没有,而是媒体发达了降维了门槛低了,发声渠道也多了,增加了事件的曝光次数而显得比以前多了。
再其次,中国发展足球较晚,风格和技战术等一直在摸索,讲真的之前走的都是弯路。从施拉普纳到霍顿到米卢,中国足球教了许多不菲的学费。按道理来说从无知到启蒙的过程应该结束了,但是我们的足球人才却被一个个庸医给耽误了。导致现在请里皮,哪怕请穆里尼奥瓜迪奥拉来都没用。
再再其次,底层逻辑从根本上就是一个错误。无论是初期风格的定位到选取主教练的事情上,没有根据中国球员自身的特点进行匹配,早期启蒙的时期一味的学习欧洲中国队英格烂的高举高打,这种打法适合不适合亚洲球员这等技术问题留给专家,我只拿事实说话,亚洲老大日本队在世界杯上就输给了身体、速度。
最后,球员球队俱乐部自嗨,球迷作为韭菜无形中又爱又恨的变成了脑残粉。导致你烂归烂,我看归看,我骂归骂,你继续烂归烂的循环。球员踢的好不好都一年百万千万的赚着,没有人考核也不用担心球迷流失,这种旱涝保收的形式谁还会有动力。再加上国内的足球薪资现在在全世界都闻名,吸引来一大批来混日子的半吊子,这样的薪资谁还愿意出国踢不上球还过苦日子?不出去镀金就凭我们自嗨,终究没有出路
3. 2019年的中国足球为何会如此的惨不忍睹?
输给叙利亚虽然丢人,但是必然。不要去怪教练,里皮教练就像一个博士生导师去教一个初中生而跟大学生同场竞技,看看球场上的队员表现,什么时候都是慢慢悠悠,就跟国内联赛一样,因为他们适应了这种节奏,当对手以国际上通用的足球技战术踢球的时候,所有国内球员就不适应了,不会踢了,漏洞百出。输球是必然了。
中国足球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只有从头做起,好好的从青少年开始培养,但也离不开足球大环境,而让青少年喜欢足球,热爱足球就应该搞好我们的中超联赛,把我们的联赛办成世界级的联赛。而不仅仅是世界级的金钱堆积出来的联赛,而联赛要办成世界级的联赛就离不开世界级的球员,所以联赛要向篮球学习,放宽外援人数,规定球队引源必须要保证三条线上的队员,这样可以让中国足球运动员尽快跟世界上优秀运动员差距变小。好的联赛可以让更多青少年喜欢足球,热爱足球,这样才能解决中国足球的后备人员。
国家足球队很重要,球队成绩的好坏对一个国家足球的发展影响很大,不能一次一次的让球迷失望下去了。但现在的中国足球队员确实不具备参加世界级别比赛的资格,但时间是不会留给中国足球的,所以为了中国足球尽快赶上世界现进水平,现阶段就只有规划球员了,这不仅仅是荣誉问题,而是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中国足球的大环境,为了把我们的联赛打照成世界级的联赛,更是为了我们有更多的青少年去喜欢足球,热爱足球,虽然痛苦,这个痛苦可能要忍受几年,但我们必须承受。
4. 队员有没有深刻反省过自己?
这个问题说到了国足的根本!善于反省的人,进步最快,也很容易成为业内顶尖选手。毕竟足球比赛要由场上的球员踢球,所以,即便是主教练水平低点,那么,高水平、高素质的球员自然也会根据场上形势进行正确判断,并踢出赏心悦目的足球比赛来。推论:中国足球落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好球员,其他都是这个问题不同程度的反应。看看国足,一届不如一届,从结果基本上就能充分感受到中国男子足球选手们就是一个麻木不仁、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松松垮垮的群体。中国社会最大问题在于,踢球的人,并不热爱足球,实质上都是叶公好龙。而真心喜爱足球的人,还没有踢球及发展的条件与环境,这种拧巴与内卷,极大限制了国足产生好苗子。这既是个人问题,同时,也是体制上深层次问题。
5. 国足已经归化了多名外籍优秀球员?
国家队的12强赛有4名归化球员参战,球迷们原本以为这会给国足成绩带来提高,但通过两场实战检验,事情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中国队接连败给澳大利亚和日本,而且是毫无扳平希望,更遑论逆转可能的那种完败。
归化球员没有带来预想中的提升成绩的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中国足球水平整体大滑坡实际上,这届澳大利亚和日本的实力都比巅峰时期有所下滑,但中国队面对他们时,场面比过去更加不堪。以前中国队和日澳相遇,像是在和上一档的球队比赛,球迷们还能怀着美好的愿望,期盼国足超水平发挥,从而爆冷。但现在再和他们碰面,完全是在和隔了一档的球队交手,双方能力的巨大差距让比赛结果失去悬念,想要爆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中国足球整体水平滑坡之快,在12强赛的前两战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与亚洲先进水平的差距已经拉大到了靠少数几个归化球员难以填平的地步。
第二,归化球员使用遮遮掩掩中国足球一方面开启了归化大门,一方面在使用归化球员时又遮遮掩掩。坊间一直有关于归化球员上场不得超过两人的传闻,虽然从未看到过白纸黑字的相关规定,但从12强赛前两战的过程来看,此言不虚。
首战澳大利亚,中国球员明显拿球吃力,场面非常被动,但场上只有艾克森和蒋光太,而阿兰和洛国富始终作壁上观,显然,主帅李铁被有得到可以上更多归化球员的授权。次战日本,阿兰和洛国富又是先按兵不动,直到中国队带着1球落后的劣势进入下半场,才看到4名归化球员齐聚场上。这场比赛前,李铁肯定得到了万不得已之际可以打破归化球员上场人数限制的授意。
虽然派上全部归化球员没有改变输球的结果,但至少场面上大为改观,如果一开始就这样,与日澳的两战,至少可以朝着逼平对手的方向去努力。
其实,上两名和上四名归化球员并无本质区别,都是使用了归化球员,何必五十步笑百步。既然中国足球在屡次输得丢盔弃甲后已经失去了耐心和信心,又何必怕人笑话。
第三,归化政策限制归化是中国足球屡战屡败之后抓住的救命稻草,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采用,但归化也必须遵从国际足联的相关规定。
首先,被归化对象以前不能有过代表其他国家队比赛的记录。在这个大前提下,还得满足以下4个条件之一,才能作为被归化的对象:
1. 本人出生在归化国。
2. 其父母至少有一方出生在归化国。
3. 其祖父或祖母、外祖父或外祖母至少有一方出生在归化国。
4. 在归化国连续生活超过5年以上。
有了这些条条框框,我们能够考虑的归化对象并不多。
第一条,本人出生在归化国。
这条基本上没有意义,要是在中国的足球环境里出生长大的球员能够成材的话,我们还费那么大的劲去归化干嘛?
第二条,其父母至少有一方出生在归化国。
这条决定了这人大概率有一半的中国血统,外貌有中国人特征,这样的归化比较容易让人接受。比如侯永永,他的母亲就是中国人,他是中挪混血。
第三条,其祖父或祖母、外祖父或外祖母至少有一方出生在归化国。
国际足联的这条规定其实是为中国扩大了血统球员的归化选材范围,众所周知,中国移民海外的人口不少,随着这些移民在异国他乡扎下根来,符合第二条的归化对象越来越少,比如李可和蒋光太,他们都是移民三代,好在他们的外祖父辈都是从广东去到英国的移民一代,这才让他具备了归化的资格。
第四条,在归化国连续生活超过5年以上。
这条规定为中国打开了非血统归化之门,但条件也比较苛刻,5年的时间门槛不短,以致于国家队里更需要的,能够梳理中场的高拉特还未达到为中国出战的条件。
在国际足联的归化政策框架下,中国足球的归化对象其实就只有两类,一是在海外联赛中崭露头角的华裔球员,二就是在中超联赛里长期效力的外援。
但是,归化对象必须没有代表过其他国家队比赛的经历,这就决定了可以纳入归化考虑范围的球员水平不会非常高。
我能想到的符合归化政策的,职业生涯成就最高的华裔当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效力过豪门阿贾克斯和国际米兰,为荷兰国家队出战过84场的中场工兵温特。温特的家族是从祖父那辈去海外淘金的。
能在足球圈里取得成功的华裔凤毛麟角,还必须在进入国家队之前被发掘并归化,但谁又能保证还未定型的未来之星,来到中国后会不会越踢越差呢。
而非血统归化球员必须在中国生活5年以上,这一条带来了两样后果,一是符合归化条件的球员年龄偏大,不在巅峰状态;二是长期在中超联赛踢球,水平不可避免下滑,艾克森和高拉特就是典型的例子。
归化不是随心所欲式的拿来主义,必须在国际足联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展开。归化虽然能在短期内带来国家队水平的提高,但提高的程度还是有限的。
放弃幻想吧,沉下心来,踏踏实实抓好校园足球和打好青训基础,虽然见效不会快,但这才是中国足球健康发展的长久之计。
6. 你认为导致国足水平始终无法真正提高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否因为国内联赛薪水过高所致?
让一群不达标的人拿着高薪做“人上人”,本身不正是对国际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态度、精神的贱踏吗?更重要的是:滥竽充数的中国球员可以在中国这样的足球市场环境中混得盆满钵满, 这种现实本身就是对职业标准、职业精神、社会公平性等良性机制和风气的极大破坏。而这却是中国各俱乐部自身存在的严重问题,即市场化短期资本利益的最大化!这个问题是中国足协看到了的,但却是无法通过行改手段来解决的,而且足协也有一些相关的、适当的限薪令政策出台过,但去压不住买卖球员恶性竞价的事实,甚至不少球迷还对足协的政策大加指责。当然,这是因为存在三个要素的不足而导致:1)青训产能及质量低下;2)俱乐部之间没有形成类似的行业标准和共识;3)在没有行业共识和公约制约制度、机制的前提下非理性的、短期行为的、赌博式的竞争。那么,该如果解决上述问题?
一、足协引导、推进中国足球市场化。依据国际、行业相关成熟、规范的规则,建立中国足球职业大联盟,制定球员、俱乐部、足协三方权利统一、制约的、以及个项、各方面适用标准(包括薪级)等为核心条款内容的联盟公约;
二、把青训看作“刀刃”的问题。“好钢用在刀刃上”,“磨刀不误砍柴工”。足球市场中球员是主体核心,要重在质量标准和质量体系的建设,真正培育出“敢打仗,能打仗,打胜仗”的威武之师;
三、加强足球市场及运营管理理论、思想、理念的学习和创新,建设中国特色足球文化,培育新一代的中国足球球迷。
回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粗犷型经济发展给我国带来了惨痛的教训。而今的中国足球正重复经历着这种发生过的粗犷和盲目,各俱乐部都被抛进了急功近利、恶性竞争的陷涡之中,加上整个世界经济的疲弱不前对中国经济、行业的影响,推进中国足球市场的蓬派经济动力恐怕也会在某个节点上消失。因此,我们不能把中国足协的领导、政策、计划与中国足球市场的发展目标规划对立起来;而中国足协也不能抱着陈旧的观念和官位治人、治市场,而应当确立在引导、指导、服务的定位中学习、成长、进步,帮助中国足球市场各俱乐部成为中国足球市场运营管理的主体。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国足球注定是在糟粕泥泞中萌芽和成长前行的。在竞技体育项目中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正是中国文化传统观念中不易被我们查觉并视为糟粕的基因、观念、行为。如“江湖文化”,“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似刀枪不入之类的“中国必胜”……看看中国有什么品牌产品、老店真正延续了一百年,而事实是我们的传统思维观念就不爱惜铸就品牌的内涵和凝聚于其中的工匠技艺和精神,而是只会在乎鉴于我们感性的价值观念上它带给我们的喜好或输赢的快感或不悦。因此,历目沧桑的中国足球,希望作为足球市场要素的俱乐部、足协、球员、球迷共同成长成熟,摆脱机旁糟粕泥泞,营建理性、职业、健康的中国足球市场。
7. 和种族身体条件有关系吗?
与种族当然无关,否则冠军就会是同一国家或种族了。
国足不行,是体系性的问题。从足球的场地设施缺乏,到普及与重视,到培训与足球精神的养成,到足球专业水平与选拔机制,到资源的利用和腐败的遏制,都不配套,不协调和不健全。虽然全社会都很关注,但是都只在一个小圈子里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只想走捷径,吃现成饭,而不是扎扎实实打基础,提高素养,提高专业水平,发愤图强!
偌大国家,偌大人口。那么有钱,又那么大的期待,不可能是现在的样子。讲问题是的人多,解决问题的人少。做啦啦队的人多,愿意下场踢球的人少。起哄捞好处的人多,承担奉献的人少。